起因 | origin
项目位于贵州桐梓中关村,当地人的生活与一条河息息相关。贯通南北的河将村子划分为二,阻隔了东西两岸人们的正常联系与交往,架在河上的几根电线杆是人们赖以通行的wei一路径。由于地处山区,每年夏秋之交的丰水期雨量集中,导致河水上涨将这座桥淹没,渡河便成了一件艰难而危险的事情。因此,在此建桥,不仅是一件改善当地村民出行条件的迫切之事,还可以将桥作为纽带,重建人们与村落,自然之间的关系。
设计 | design桥墩与基础 | bridge piers and bases
村落地理位置偏僻,作为主要施工人员的村民们掌握的技术十分简陋,这也限制了设计的复杂程度。为了保证在下一个雨季前能够完成施工,让村民正常通行,建设周期须尽可能的缩短,各种条件导致高技术含量的桥梁施工在此很难实现。因此,需要借助一种简便且稳定的材料及施工方式,我们选用了在水利工程里常见的石笼网箱工艺,经过特殊处理的高强度镀锌钢丝经过PVC防腐包覆加工后编织成网箱,装填石料后经过绑扎即成石笼网箱,其特有的柔性结构使之既牢固稳定耐冲刷,而且可以抵御一定程度的沉降和形变,施工简便,造价低廉,无需机械,非常适合在山区等技术设备受限的场地施工。为保证足够的桥墩重力并减小迎水面所受的冲击,桥墩采用船体形式,面宽1m,顺水纵深4m。放置网箱前预先平整河床,浇筑混凝土基础。一段时间后河水中的泥沙及悬浮物会沉积于网箱石缝之中,慢慢成长出植物,使之与自然融为一体。
灯杆扶手 | light poles and handrails
桥身和桥面充满工业感的冷峻钢材难免少了一丝亲切,为了与环境形成良好呼应,灯杆和扶手秉承就地取材的原则,选用道地的乡间材料——竹子,内部通体打穿并埋入照明线路。高高耸立的灯杆与河中绵延的芦苇荡遥相呼应,让桥与自然融为一体,很好的体现了竹建筑的实用性。夜幕降临后亮起的竹灯杆,仿佛在寂静山野中点亮的盏盏蜡烛,为山村平添一笔诗意。
结语 | conclusion
完工后的步行桥成为了小山村的地标。朴素而和谐。筑桥,本是普普通通的营造,却在乡间重新焕发了新的活力。孩子们兴奋好奇的打量脚下的钢板,在桥上奔跑踩出响声,年轻的情侣倚着栏杆互诉衷肠,古稀老人也在蹒跚经过时感叹一番如今的便捷安稳。清晨和傍晚,村民们自发来到这里赏景闲聊。它不仅解决了交通问题,也成了新的公共空间和交流场所,竹建筑作为现代绿色建筑,已经不经意间出现在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无论横跨的河流是细小或宽阔,桥的重生为整个乡村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相信,筑桥的意义不止于完成桥的本身,更多的,是连接两岸人与人的关系,并让这纽带在时间的长河里历久长存。
您好,请点击在线客服进行在线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