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图书馆新馆
客家文化无疑是中国一大重要文化,客家人的祖先起源于中国东北部地区,逐步移居到南部并从此定居下来,距今已有几个世纪了。而他们一直都保持着迁移的传统,如今有多达4千万客家人定居海外。河源市是最重要的客家城市之一,2008年河源市政府决定在市内推广一个中央公园的建设计划,而计划的其中一项战略性举措就是建造一个公园内的市民图书馆而且政府认为这个市民图书馆应该充分代表“客家的文化”。
在立面的设计上,设计师从客家传统土楼的建筑造型中提炼出关键的元素:大门洞小窗孔,厚实墙,希望通过现代手法的诠释在保留客家特色基础上加入创意。例如,厚墙体的设计不仅体现出传统客家建筑具备防御功能的特点,也人性化地考虑到广东地方气候的问题,热天可防酷暑,冬天可阻寒风,使馆内形成夏凉冬暖的小气候;外立面采用白色作为主色调,采用通过实践验证的具有自然肌理的装饰混凝土挂板作为外立面主要材料,并抽象于客家建筑的大面积的厚实墙和小窗洞作为建筑立面的语汇,使竹建筑现代简约的表皮下,有一个传统内涵深厚的内在竹建筑在形式上、色调上和外墙质感上等,均能实现对当地客家建筑精神的传承。
内庭院窗户的设置,与外立面的厚实墙体有所不同,设计师选用河源客家人挚爱的竹作为主要材料,外饰竹格栅,内层用透明玻璃窗。既能保证图书馆内部光线充足又有一定遮荫效果。 “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短短十个字充分表达了客家人对竹的偏爱,内院的青竹与竹窗相呼应,完美契合整个图书馆语境。
图书馆整体环境得天独厚,外部整体上由南往北形成层层抬升的台地式景观,入口广场的设置,使得进出图书馆的视觉景观通透舒畅,也为游客和读者提供了大面积的亲水休闲空间。中庭花园的构筑,既能更好地满足山地建筑消防的需求,又能增加建筑的通风采光,使图书馆有更为舒适的内部使用空间。同时屋顶花园的营造,为顶层建筑空间提供了舒适的室外活动场所,形成了大面积绿色屋顶,对整个建筑能起到较好的降温隔热作用,更加绿色环保。
建成后的新图书馆不仅是河源客家文化公园的的标志性建筑, 更能为公众提供一处不可多得位于城央公园的文化场所,让读者在文化与自然之间、学识与乐趣之中流连忘返。
您好,请点击在线客服进行在线沟通!